查看原文
其他

【AT作品】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追求与自然连结的建筑

38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4-09-08

【AT导读】在“AT建筑”首次国外建筑品鉴的过程里,我们在建筑师冢本由晴的推荐下,关注了包括金野千惠在内的八组日本新一代建筑师,建筑师川岛范久也在其中。川岛范久关注全球环境危机,并探索身在其中的建筑师们所需要扮演的角色。让我们跟随他的观点和设计,来了解这位80年代前后出生的日本青年建筑师。


引用本文:[1] 川岛范久. 追求与自然连结的建筑[J]. 钮益斐,Jiajie Jerry Zhao,译. 建筑技艺,2023,29(12):62-63. [2]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基石之森[J]. 钮益斐,Jiajie Jerry Zhao,译. 建筑技艺,2023,29(12):68-71. [3]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GOOD CYCLE BUILDING 001[J]. 钮益斐,Jiajie Jerry Zhao,译. 建筑技艺,2023,29(12):64-67.


追求与自然连结的建筑

文 / 川岛范久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与自然连结的建筑”,将成为当今人类与全球环境危机时代所需的建筑新方向之一。这里的“自然”是指太阳光和风等气候要素,泥土和树木等材料,大地、植物、昆虫与鸟类等,也就是从动物到微生物都在内的生命体。这些都是地球表面数公里内的薄膜一样的生命圈中的“熟悉的资源”,如果利用得当,它们都能成为可再生资源。
回想起来,近代以来的建筑和城市并没有恰当地利用这种“熟悉的资源”。尽管阳光和自然风就在那里,但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封闭的环境,利用从远方的地下深处挖掘出的化石燃料,使用其燃烧产生的能源来驱动机械设备,以调节环境。尽管土壤和树木就在那里,但我们却使用从远方的地下深处挖出的铁矿与石油的衍生材料。此外,尽管我们考虑了构筑物的稳定性,但却轻视那里的地形、水脉和土壤环境;除了观赏用的植物与宠物,可以说我们已经彻底消灭了杂草、动物、昆虫和微生物等非人类生物。每一天我们都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只有人类存在的世界里。
与之相比,“与自然连结的建筑”则积极地利用这些“熟悉的资源”。通过积极引入阳光和自然风,减少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创造舒适的热/光环境。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式设计”,去年出版的《环境模拟建筑设计实践指南》一书介绍了使用计算机分析技术来适当地引入阳光与自然风的被动设计方法。

GOOD CYCLE BUILDING 001 西立面的雪松木柱列与走廊空间 ©Jumpei Suzuki
另外,如果我们能恰当利用泥土和树木,就不必添加任何多余的东西,在获取材料、建造与拆除、废物处理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用天然的材料来创造温暖人心的空间;如果我们能使用不损害当地地形、水脉与土壤环境的建造方式,就能降低发生灾害的风险;如果我们能创造出多种植物、动物乃至微生物共存的建筑和城市环境,就可以恢复生物多样性、降低灾害风险、缓和气候变化、降低传染疾病的危险,人类的心理压力也有望得到减轻。
“自然”是会变化的,有时很严酷,有时很脆弱。正因如此,人类通过与自然的关联而产生依恋,产生出想要继续珍视自然的情感。也就是说,“与自然连结的建筑”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它也与人类福祉、碳中和、复原力、循环、环境再生及人类对自然的依恋等息息相关。
基石之森鸟瞰 ©Jumpei Suzuki
然而,“与自然连结的建筑”并不意味着如上所述,试图仅从“熟悉的资源”中实现一切。根据不同的地域,如果只有自然的力量,那就会变得太冷或太热;在任何地方,只要太阳落山,天就会变黑。因此,我们不得不使用带有机械设备的混合系统。根据不同地域的密度、建筑的用途和规模,单独使用天然材料可能难以满足所需的防火和抗震性能,最好与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等人造材料适当混合使用。毕竟,现代城市已经充斥着人造物体,我们不能假装它们从未存在过。
但是,我们必须减少使用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为此,即便是在混合的系统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减少对机械设备和人造材料的依赖,以确保建筑或其材料在未来的许多年里仍可继续使用。前面提到的“被动式设计”是一种节约能源的手段,此外也需要借助平面与剖面的设计(尽可能地使空间紧凑)与材料、结构、施工设计(使用简单的构成方式来节省材料,并通过研究交接方式使其易于拆除和实现功能转换),以实现节省材料的目的。另外,我们有必要回到最开始的“城市规划”中关于建筑物的规模和密度的讨论中。
基石之森神社庭院景观 ©Jumpei Suzuki
最重要的是,我们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与各种各样的事情相互关联。我认为我们需要重建城市与建筑,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我在建筑设计中始终思考着这些事情,从项目的场地来看,包括从大城市中心到郊区、山区以及遥远的海岛等各种情况;从项目规模来看,有从小住宅到不同规模的高楼等多种尺度;除了建筑单体外,还包括地域尺度的项目。
在传统聚落和民居中能找到的“传统知识”,启发我们如何利用“熟悉的资源”。这是因为在近代以前,人们不得不依靠“熟悉的资源”。我们还在展开相关研究与项目,学习这样的传统知识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希望通过GOOD CYCLE BUILDING、基石之森、丰田的最小限度住宅三个项目的介绍,展现我所追求的“与自然连结的建筑”的可能性。

基石之森神社办公室基础细部 ©Jumpei Suzuki

NO.1 
GOOD CYCLE BUILDING 001
作为综合建设公司浅沼组推动的“Good Cycle Building”项目的首座旗舰建筑,该项目旨在创造“对人类和地球都有益的循环”,具有30年历史的公司大楼被改造为一座环保建筑。我们利用现有的结构,提高自然光、风的可及性。此外,新加的材料尽可能地使用泥土和木材等自然材料,在建筑内外充分布置多样的植物。


▲建筑改造后 ©Jumpei Suzuki

▲建筑改造前 ©Jumpei Suzuki
改造前西侧的正立面全部是玻璃幕墙,百叶窗经常是下拉的状态;改造后窗户退后2.5m,形成了走廊空间。



▲一层平面图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二层平面图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我们在走廊前面涂覆泥土的种植盆上布置了植栽,种植盆前设置了雪松木柱列。这个阳台空间柔化了午后的阳光,并充当建筑和城市之间的缓冲区

充满绿色与阳光的走廊空间©Jumpei Suzuki
此外,通过精心规划,我们确保所有办公区域都能获得充足的日光和自然通风。一、二层的入口休息室和七、八层的会议室及大厅通过拆除部分楼板并增加天窗,被改造成明亮通风的空间。

一、二层通高空间 ©Jumpei Suzuki
所有楼层的地板、墙壁、天花板的完成面和家具大量使用了泥土和木材。

室内大量使用了泥土和木材 ©Jumpei Suzuki


建筑物内外的完成面和家具使用的土壤原材料,都是浅沼组在爱知县内的其他工地产生的建设剩余土壤。因为去除内含的建筑废物需要耗费时间,所以这种土壤通常无法使用,但我们通过筛选将它转化为可用资源,并让用户参与到粉刷泥土的过程中,使他们知道其中的原理,并对此产生情感,之后可以自行维护。



西立面走廊空间详图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用手指划出条纹、撒土等方法,这些只有在非专业人员而不是工匠的参与下才能实现,通过人体动作创造出“自然”的表情。由于土墙材料中不添加任何杂质(近年来,为了提高耐久性,经常添加石油衍生材料和水泥),因此可以重新粉刷,未来还能回归土地。
建筑物的内装、外装、构件和家具所使用的木材是奈良吉野森林中的雪松,该森林与浅沼组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得到可持续管理。正立面木柱使用雪松原木的最大直径,随着楼层升高直径逐渐减小。原木未经干燥,以一种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正立面。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树木看起来与自然状态下相似,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边角料的数量,并最大化地提高干燥后未来再利用的可能性。剩下的边角料被收集起来,用来制作带有雪松香味的家具和产品。

材料来源与使用示意图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现有建筑物中使用的石材等,如果可以完好地取下来,就被重新用作室内饰面材料。其他细碎破小的材料则用石膏硬化以制成饰面材料用在家具中,废弃的塑料作为原材料被用来制作家具和窗帘等。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尝试将城市中产生的废物重新作为资源使用
该项目实现了建筑在城市中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流动的基石,同时创造了令人愉悦的环境,人可以与包含光、风、土壤、树木以及植物在内的不断变化的自然紧密关联。我们尝试在面向人与地球的良性循环中,重新找到建筑的定位。此外,本项目针对当代日本城市中广泛存在的30年左右中等规模建筑提出了改造策略,回应了近年来对于中等规模办公楼的需求。
▲建筑室内 ©Jumpei Suzuki
通过上述精心改造,我们将运营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原建筑的50%以下(获得ZEB Ready认证),并将制造和施工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85%。该建筑能够为住户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空间,并荣获了美国健康建筑性能评估体系WELL认证(WELL Building StandardTM)金奖。

▲建筑室内 ©Jumpei Suzuki



NO.2基石之森
这是在东京都品川区武藏小山拱廊街上朝向Palm商店街的商业建筑的重建项目。该项目作为商业设施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为街区振兴做出了贡献,实现了土壤、水和空气的良性循环。我们追求实现这种能成为环境再生的“基石”的建筑。
▲总平面图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首先,我们在西北方向建造了一栋面积约300坪(约1 000㎡)的2层建筑,平面形状接近正方形,南侧留出约2m的余地,二楼的墙壁向后退约3.5m,然后在外部安装了连接一、二层和屋顶的楼梯,形成一条可从拱廊街通往建筑后面街道的立体通道。

南侧绿地和通往屋顶的楼梯 ©Jumpei Suzuki

建筑南侧剖面图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此外,在场地北侧形成的三角空间中,保留并修复了一座古老的神社,面向神社建造了1层高的木屋,作为这栋建筑的管理室和神社办公室,人们可以从二层通道进入,而不会与东侧的货运流线冲突。这样一来,一半的租户不仅可以面向拱廊街,还可以面向充满绿色的小路,从而提高商业价值。通过将背面的路与通向北侧神社的立体小路朝向街道打开,为街道带来了新的人流,也改善了场地内的通风和采光。

从庭院看神社办公室 ©Jumpei Suzuki

神社办公室平面图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神社办公室剖面图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的周边以及屋顶的外部基座采用了高田宏臣的方法来建造,能截流并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在部分形成的土丘上还种植了栎树、锯齿栎、日本白栎等树苗。即使在人工基座上,树木也能健康稳定地生长,最后整个场地都被树木覆盖,创造出湿润、凉爽、舒适的热环境。

外部环境建造方法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为了让雨水流向小路两侧,设计了排水坡度。同时为了不让水流停止而造成天沟堵塞的问题,我们没有设置女儿墙,而是在L型角钢上以900mm为间隔,安装了L型五金件,以此为依托,用铁丝绑住粗树枝,使得相互缠绕生长,雨水能够流淌而下。其正下方的外墙部分则用工地挖掘出的泥土进行抹灰,雨水从墙面流下。神社办公室的基础部分,在确保地面承载能力所需的最小接地面积上使用单一方向的带状基础,最大程度地开放地面,保持良好的土壤环境。

▲建筑立面和庭院 ©Jumpei Suzuki
高密度城市建筑所要求的抗震、防火、防水、隔热、气密等性能,主要由混凝土、钢材、玻璃等人造材料来保证,而室内外抹灰和建筑外墙所用的材料全部是天然材料,如土、石、木炭、秸秆、落叶、树枝、粗木等。项目中所使用的土壤是施工过程中挖出的泥土,而树枝、树杈和落叶都是在花园和森林维护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天然材料都是手工施工,没有使用重型机械,也没有安装灌溉系统。这是我们在高密度城市中提出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借助自然和生命的力量以及人类的双手,培育出环境再生的“基石”。

NO.3丰田的最小限度住宅
本项目位于爱知县丰田市,是为一对年轻夫妇和两个孩子设计的住宅。场地东西方向狭长,临近道路西侧交通繁忙,南北两侧紧邻其他建筑,但在二楼可以看到东南方向广阔的天空,设计需要回应这些场地条件。

住宅及周边环境 ©Jumpei Suzuki

丰田的立体最小限度住宅 ©Jumpei Suzuki


具体来讲,我们设置了面宽2间,进深7间半(49.5m² ×2层=99m² ),高度约6m的紧凑型箱体,结构框架在高度上分为三层,两层高约4m的餐厅、厨房及客厅空间以2m的高差平缓连接,形成立体的空间构成。客厅东南方向设置大窗与城市的空隙连接,餐厅厨房临街一侧有顶露台的正面使用了网状材料,侧面使用了半透明墙壁,在与街道保持适当距离感的同时,将变化的光线和风充分地引入建筑。

▲住宅平面图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为了在有限的预算内实现该建筑,我们尝试了使用最少的材料与低价格的设备来确保高性能的技术。首先,虽然这个项目内部空间是立体的构成,但是外部来看就是简单的盒子形状,使用传统的轴组工法进行施工,通过外保温省略了内部装饰材料,木结构、底材、管线等都暴露在外,在内部形成了一个被木材(天然材料)包围的温暖空间。这不仅使居住者能够了解建筑的工作原理,并能自己动手进行修复或改造。

▲被木材(天然材料)包围的温暖空间 ©Jumpei Suzuki


结构详图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在结构和施工设计的细节方面,我们使用结构胶合板与钢斜撑构成承重墙,并以适当的间隔布置,以消除跃层的变形差异并抑制风压时的变形,同时确保空间的灵活性和通透性,以及较高的抗震等级(3级)。此外,我们还尝试简化框架结构、省略椽子以尽量减少部件数量。为了便于拆卸和再利用材料,我们没有使用粘合剂,而且尺寸依据通用材料模数的传统度量衡制确定,尽可能不产生边角料。


结构体系爆炸图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在环境和设备设计的细节方面,我们采用酚醛泡沫板进行外部隔热,以高性能窗扇和屋檐进行外表皮设计,实现了较高的外围护性能,UA 值为0.49(高于ZEH+标准),ηAC值为2.2(高于节能标准)。简洁的构成还提高了可施工性,确保了现场监管,并实现了0.3cm²/m² 的高气密性。此外,通过设计通风路径,先将外部空气导入地板下空间,然后再引入室内,并使用风扇和管道将暖/冷空气从一层地板下的空调分配到各个区域,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舒适的热环境。

剖面图 ©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半透明界面与露台空间 ©Jumpei Suzuki

▲室内空间 ©Jumpei Suzuki
在外部设计方面,我们与居住者一起用外行人也能进行施工的方法,在外部挖沟和挖洞,并埋入周围农民赠送的竹子、稻草、木炭和稻壳熏制的木炭等有机物,使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得以流动,尝试改善包括土壤在内的整个场地的环境。
我们用最少的材料来实现一个向内(家庭)与向外(城市)开放,并充满了光、风和自然材料的快乐的住宅,这也是在全球环境危机时代中提出的新的城市住宅原型。

▲室外空间 ©Jumpei Suzuki

▲ 向上滑动阅览

全部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GOOD CYCLE BUILDING 001

业主:浅沼组

建设地点: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

建筑设计: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Nori Architects),浅沼组(ASANUMA CORPORATION)

项目负责人:川岛范久

设计团队:川岛范久、Takuro Kunitomo、Shohei Takeuchi、Yuki Ishibashi(Nori Architects);Kiyoshi Hasegawa、Saya Okazaki、Kazuaki Nakamura、Naoko Itemadani、Katsuya Mizuno(ASANUMA CORPORATION)

合作设计:浅沼组(建造、设备、总承包)

环境分析: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浅沼组

家具设计:TAKT PROJECT inc.、studio yumakano、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景观设计:GREEN SPACE Co., Ltd.(外部)、Oryza inc.(内部)

灯光设计:CHIPS LLC.

设计时间:2019.05—2020.07

建设时间:2020.08—2021.09

基地面积:546.29㎡

总建筑面积:2 781.26㎡

摄影:Jumpei Suzuki

图片版权: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名称:基石之森

项目业主:Hasegawa Buildings Co. Ltd.

建设地点:日本东京市

建筑设计: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Nori Architects)、松井建设(Matsui Construction Co.)

项目负责人:川岛范久

设计团队:川岛范久、竹内翔平(Nori Architects);大岛优介、原顺介、滨崎龙一(Matsui Construction Co.)

景观设计:高田造园设计事务所(Takada Landscape Design)

总承包商(建设部分):松井建设

建设单位(神社办公部分):YADA KENCHIKU Co.

结构设计(神社办公部分):Seiji Okawa /soso

合作团队:HAKONE UEKI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o.(景观承包商)、KS AG+Yawata Industries(土泥墙顾问)、Study and Design(标识设计)

设计时间:2020.04—2021.11

建设时间:2021.12—2023.04

基地面积:1 769.75㎡

总建筑面积:1 883.62㎡ ,其中商业建筑1 840.58㎡ ,神社办公43.04㎡

摄影:Jumpei Suzuki

图片版权: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名称:丰田的最小限度住宅

业主:私人

建设地点:日本爱知县丰田市

建筑设计: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Nori Architects )

项目负责人:川岛范久

建筑设计团队:川岛范久、Takuro Kunitomo

结构设计:Seiji Okawa /soso

建造商:TOKORO

设备顾问:Kozo Takase

灯光顾问:CHIPS LLC.

设计时间:2020.08—2021.04

建设时间:2021.07-2022.03

基地面积:138.00 m²

总建筑面积:88.30 m²

摄影:Jumpei Suzuki

图片版权: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致谢:感谢东京工业大学环境社会理工学院建筑学系博士研究生钮益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Jiajie Jerry Zhao对本文所做的翻译工作。


(原文刊载于《建筑技艺》2023年12月刊。微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参考文献等信息,并增加了丰田的最小限度住宅项目,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



 作者介绍 · 川岛范久 


川岛范久,1982年出生于神奈川。2005年本科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2007年硕士毕业于同校同专业。毕业后在日建设计任职至2014年。期间于2012年担任美国UC伯克利客座研究员。2016年取得东京大学大学院工学博士学位。次年,于2017年创立川岛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此后数年,分别担任东京工业大学助理教授、明治大学专任讲师,于2023年担任明治大学副教授。其作品获得荣誉包括日本建筑学会奖(作品),日本建筑学院著作奖等奖项。主要著述包括《环境模拟建筑设计实践指南——走向与自然相连的建筑》彰国社(2022)等。


推荐阅读


本文刊登于《建筑技艺》杂志

2023年12月刊(点击杂志封面了解本期详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本期杂志



微信编辑:禹    航校       核:王文慧




公众号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发生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近期活动






| 全媒体展示平台


| 更多信息

官方网址 | www.atd.com.cn

杂志订阅 | https://www.ytsjk.cn/store/s-2007

010-88375434(订阅)/57368807(物流)

商务合作 | 010-57368776/1371656990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T建筑技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